最美女神奖(10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魅力女神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次活动获奖者的奖品及最美女神奖证书将于下周寄出。
*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长煦信息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所有。
山东航空学院 高老师作品
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在中华大地上,诗词源源流长,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还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诗词如同一股甘泉,滋润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
每一首诗词都如同一扇窗,让我们洞察到古人生活的哲理与情感。在诗词中,还能找到关于生活的答案。无论走到哪里,这些古老的文字始终为我们注入力量。
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我非常珍惜这种与诗词共成长的机会,不断学习与感悟。因为诗词所传达的智慧,绝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希望“我与图书馆的故事”,能在其他图书馆得到进一步开展,成为更多图书馆文化重视的一个亮点。
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一名图书馆管理员,不仅可以为别人做嫁衣,也可以为自己做嫁衣。在图书馆让我找到人生的方向。在不断的阅读中,喜欢上古诗词,深入研究古诗词的格律,写了千余首格律诗词。出版了 《木兰花开》《又见木兰花》两部诗集。并在一些诗词大赛中多次获奖。

成都工业学院 谷老师作品
藏在图书馆里关于“特种教席”的故事
图书馆里不仅藏着现代意义上的资源,图书馆里还藏着图书馆学的发展史。
前一只脚跨过了图书馆学,后一只脚迈进了图书馆,我想这是因为还有未完的故事等着我。
文华图专是我们专业的前生,因为有历史,就会有文化,而我们就是它洒下的种子。
2008年第一次与毛相骞先生见面,他是文华图专毛坤先生的儿子,一位谦逊和蔼的老工程师,听他讲文华图专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照进我的思想里。
2010年梁建洲老先生一笔一画,一顿一停,一问一答,配上了所有参考文献的复印件,一一对应,是对学术的认真,更是对图书馆学后生的关爱。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是图书馆员,我是图书馆学的一粒种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文华图专与档案“特种教席”的故事发生在1934年,也延续在了今天。

天津中医药大学 王老师作品

图书馆的时代刻度
手工登记:方寸之间的学术坚守
20多年前的图书馆是1985年建成的2780平方米老馆舍,三层小楼里,木质书架与水泥地面摩擦的声响,是旧时代最鲜活的背景音。每本书的封底都粘贴了牛皮纸质的借书袋,内里插着一张白色硬质的书袋卡。卡片的上方印着图书的索书号、著者姓名和题名,下面的线条栏上盖着借还日期的印章,手抄着借书证号或读者的姓名。图书在架时,卡片插入卡袋内,借出时,馆员将卡片抽出,登记借阅信息,按一定规则排列插入备查,还书后将卡片重新插回卡袋中。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借阅据,就是最原始的流通统计。
数字转型:区域联盟及文化传承
21世纪初的图书馆,实现了信息的电子化。19所高校组成的区域联盟,采购了图书管理系统,编目、流通、报表等各个模块构成的系统,实现了图书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电子阅览室成为广受欢迎的自习空间。“移动图书馆”落户手机,链接你我,构建了泛在化的服务体系。
另一边,时光在流动中回转。老馆三楼古籍阅览室的樟木柜,常年散发着混合着艾草与檀香的独特气息。古籍科的老师每天清晨都会用鸡毛掸子轻扫《黄帝内经太素》函套上的浮灰,二楼的修复台是用两张课桌拼成,台面上散落着自制的竹起子、马尾鬃刷和用过期期刊裁成的衬纸。夕阳落下,窗外是葱郁的梧桐树和喧闹的操场。
空间再造:AI赋能的学习中心
搬入新校区之后,从市中心来到郊区,古籍库房升级为恒温恒湿系统,阅览席位上线预约系统,研学会议室对外开放……新的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
知识产权中心助力学生信息素养大赛、学生大创活动;阅读推广带领新生深入探索图书馆,师生共读一本书;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人才培养勃然兴发;医学作家面对面分享自己的成长成才历程,“红色经典阅读专区”等育人场景融入智慧服务矩阵……
时代嬗变,知识革新,技术飞跃发展,大学生一代代成长离开;图书更替,馆员流转,图书馆搬迁变化。然而变化的载体里,读书人的精气神不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古训仍在言传身教;”为往圣继绝学”的意志赓续下,激荡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共鸣;赛博数字的世界里,阅读仍然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旅行;汉字写就的《黄帝内经》里,流淌着永恒的医脉。
(图片由ai生成)

东北师范大学 宁老师作品

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图书馆事业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我有幸成为其中的摆渡人。每日与书籍为伴,为读者服务,我见证着知识的传承与流动。那些被反复阅读的书籍,承载着无数人对知识的渴望,而我能参与其中,助力这份渴望的满足,心中满是骄傲与幸福。这份热爱,如长河中的滔滔江水,永不止息,而我将用一生在这文化的浪潮里,为求知者保驾护航。

皖西学院 王老师作品

纳新
2025年3月份,安徽省六安市皖西学院图书馆喜迎一批新书,尤其以计算机类为主。管理员在认真进行分类工作。

牡丹江师范学院 阚老师作品
三八佳节探实训 圕人奋进新征程
为进一步弘扬图书馆精神,凝聚图书馆人力量,共溯学校的历史与文化,我在3月6日上午,第11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参加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组织开展的一场意义非凡的教师教育实训楼参观活动。作为一名女性图书馆员内心激动不已。
教师教育实训楼(以下简称实训楼)是集现代化、智能化、多功能于一体的教学设施,学校刚刚投入使用的实训楼是几代师院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迈进位于实训楼一层的校史馆,我驻足在建校初期至今的历史影像前,凝视着丰富史料和详实文字时,它们记载着我校重要发展阶段的历程。深刻感受到我校一路砥砺前行取得的辉煌业绩是几代师院人奋斗的结果。
本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学校发展成果的深入了解,更是让我对“大荒地”精神有了新的诠释。看到了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看到学校为拓宽学生的实践平台拔地而起的教师教育实训楼,无不被其所震撼。从建校初期的茅草屋木质黑板的教室到如今高科技的智能教室,这一华丽的转身使我倍感自豪,深受鼓舞,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我将以先辈为榜样,继续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读者做好服务工作,与图书馆携手共进,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贡献一名圕人力量。

湘潭大学 陈老师作品
《老师的书房》的栏目故事
我是从事阅读推广服务的馆员。2024年,我们部门申报的《行走方寸间,共游天地宽——湘潭大学“老师的书房”阅读推广项目》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公布2022年-2023年阅读推广展示项目。此次全国范围内共24个项目入选,“老师的书房”是湖南省唯一入选项目,所以我就来聊聊我们栏目制作的故事吧。
印象最深刻的是采访刘期达老师,这一期,我们走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书房——旷野。在这里,没有书架,没有书桌,没有纸质书页的翻动声,却有着比任何书房都要丰富的藏书——天空、大地、山川、河流……刘老师身患肯尼迪病,虽身困轮椅,但心在旷野,做了很多我们很多健康人都难以做到的事,他自驾去西藏,行走在天地之间,去有风的地方,去有星河的地方,去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并且把自己的哀伤和苦难放到浩瀚的时空中去理解,渐渐地,觉得自己的哀伤和苦难并没有那么沉重。在一次次的旅行中,他遇见了壮丽山河,遇见了百态人生,最终遇见了更加平和、坚韧、强大的自己。所以,旷野也是他的书房。他还将自己的患病和旅程经历写成了本书——《罕见的旅程》,因为他说这本书就是一枚战斗的勋章,一个阶段性的纪念品,留在人世间的一道印记!
与想象中身患重疾的人不一样,采访过程中刘老师一直都是面带微笑,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他和他书房的故事,身着黑色polo杉,休闲裤,虽有几缕青丝,但也掩盖不停刘老师的容光焕发,并且他的目光如炬,聊起他的旅程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越野自驾旅行,怀着远行西藏的“执念”,他和朋友组成“阿甘梦之队”,一路西行路过生命旅途中的一个个驿站,在路上获得的力量,成为他今后漫长岁月中消解身心痛苦的精神内核。
刘老师总说他的书房可能是我们见过最小的书房,但是天地旷野就是他的独一无二的书房!

浙江农林大学 陈老师作品
图书馆科研服务工作
在学术的海洋中,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灯塔,而数据库则是其中的宝藏。这些数据库,不仅是师生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当我接替这些工作以来深深感受到科研数据库的采购对一个高校的重要性。
本校农林为主,采购的数据库主要围绕农业、林业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需求,涵盖学术期刊、学位论文、标准文献、电子图书等多种资源类型满足于本校本硕博师生,在采购和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师生遇到一些难题 ,或下载有问题,这个就属于一个校内和校外的传输的问题,尽量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如有些师生晚上会发一些下载失败,或网络出现问题,我尽快找出问题,并联系数据商进行处理,紧急情况下我帮他们下载数据文献以待他们急需所用,这样的问题每一年都会时有发生,师生得到解决自然是开心不已,特别是自己的论文得已发表,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尽管三更半夜也不休息。
数据库采购工作,看似平凡却意义重大的工作。它承载着高校对师生的关怀与支持,为师生们的学习和科研之路照亮前行的方向。以后的日子里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数据库采购工作,为师生们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文献资源服务,助力他们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高峰。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田老师作品

为人找书的一则小事
记得那年夏天天气闷热,书库的风扇吱呀呀的转着,时间临近快下班,学校一位老教授来馆借书,因为写论文需要参考一本书的内容。书库的一位同事协助查找。同事让我先去吃午饭,吃过饭回来发现老教授还在。因为他不记得详细的书名,只是隐隐记得封面的颜色,关于作者的记忆也很模糊。老教授因为年纪大,在闷热的书库里一排排架的搜索,碰到底层的书架,还要借助椅子蹲下来找。我回到书库看到老教授蹲在书架中间,背后已经湿透了,我跟同事说这样不行啊,中暑了怎么办,同事说他写论文需要参考那本图书,他坚持要找到。当时老教授已经在书库找了半个多小时了。我过去扶起老教授,把他请到办公室坐着,询问他关于这本书的信息还记得多少,他说他只记得大概得书名,我在系统里帮忙查出一些书,帮助他回忆,他说看这些书名他也不确定。后来我说那您在图书馆借这本书是大概什么时候,老教授说大概两三年前,我便把教授近五年的借还图书信息找出来,然后把相关书名的书提取出来,老教授依然不确定。他说只记得封面是绿色的,嘴里还不停的给我们道歉说耽误我们下班了。说不麻烦我们了他自己去书库慢慢找。我和同事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不必介意。我想到可以去当当网搜索,有图书封面信息说不定能帮助锁定。我便去当当网搜索相关书名的图书,在查到第五本的图书的时候,老教授看到图书图片说就是这本。在那一刻我们相对一笑,欣喜油然而生。
原来”为人找书”的每个瞬间,都是把散落的星子串成星座的过程。馆员的手指滑过万千书脊,脚步丈量着晨昏线般的过道,最终让某个混沌的寻找有了形状。此后,在许多的此刻,一次次把泛黄的书页轻轻放进读者掌心,那是心里懂得读者的”多谢”和上扬的嘴角里,藏着怎样滚烫的星光。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 游老师作品
图书馆的静谧之美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各种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包围,生活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图书馆,这座承载人类文明的圣殿,依然保持着它的静谧与庄严,成为喧嚣时代中不可多得的净土。
走进图书馆,仿佛进入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世界。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落在书架上,尘埃在光束中缓缓飘舞,时间在这里似乎放慢了脚步。阅览室里,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细微声响,这种宁静让人不自觉地放轻脚步,压低声音。
图书馆的静谧不是死寂,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宁静。在这里,每一本书都是一个鲜活的世界,每一位读者都在与作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种静谧让思维得以自由驰骋,让灵感有了生长的空间。许多伟大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
这种静谧具有强大的治愈力量。当人们被快节奏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的港湾。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手机,远离社交媒体的干扰,专注于阅读和思考。这种专注带来的内心平静,是任何娱乐活动都无法替代的。
图书馆的静谧之美,不仅在于环境的安静,更在于它营造了一个让心灵沉淀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外界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平静。这种静谧,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图书馆永恒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