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表达——美术
人类总是有以各种方式表达自身诉求的愿望,而其中,美术则无疑是表现方式最直观、视觉冲击力最大的一种方式。
人类美术史上的伟大画家灿若星辰,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神秘的微笑、领略皇家的威严、 体会思考的魅力、反思战争的残酷。这些美术作品仿佛一卷卷呈现在画布上的人类历史,向人们诉说着那一个个定格瞬间的故事。
本次专题中选取了中外四位艺术成就斐然的艺术家,积极探索他们伟大作品中的感情与思想。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在每一个年代,艺术创造背后的秘密都鲜为人知。虽然与艺术及种种艺术风格有关的书籍往往把艺术作品视为幻想,艺术的重要性早已不在于其受欢迎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希望能够与读者分享他们有意义的内心思想。
因此,各种形式的艺术对于不同的人也拥有着不同的意义,就像棱镜折射出的不同光束一样。然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的表达往往会带来争议甚至是危险。世界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艺术家们“挨饿”或者“受苦”的故事。即使是那些凭借作品飞黄腾达的艺术家们也都经历过灵魂的折磨。
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艺术家往往是受到皇室的庇护的,这样可以使他们能够衣食无忧投入艺术创造之中。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赵孟頫,他生活在约公元 1286年的元世祖忽必烈时代。他并没有在忽必烈手下获得一官半职,但他的作品却受到了忽必烈曾孙元仁宗的喜爱,元仁宗于是把赵孟頫引入了当时中 国最有声望的学校“翰林院”之中。
《赵文敏公松雪斋全集:卷一》就展示了赵孟頫的诗歌及绘画。他的作品不像同时期其他作品一样笔触精细凝练,而是带有一种更加自然原始的风格去 描绘骏马、动物和自然风光。
莱昂纳多·达·芬奇是一位因绘画而闻名的意大利博学家。他的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莱昂纳多·达·芬奇》一书的作者莫里斯·沃尔特· 布洛克维尔向我们展示了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一生。
从1496到1498年,莱昂纳多·达·芬奇绘制了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刻画了坐在中间的耶稣及他的十一个使徒。这幅作品捕捉了一个瞬间——耶稣 说道“你们之中的一个将会背叛我”,预言他的一个使徒将会把耶稣交给罗马帝国总督本丢·彼拉多。这幅画是不是也反映了莱昂纳多·达·芬奇感觉受到了父亲背叛时的心情呢?莫里斯·沃尔特·布洛克维尔在他的书中还描述了许多诸如此类关于达·芬奇的猜想。
据作者路易斯·维恩伯格所述,奥古斯特·罗丹是在法国的传统学校接受艺术教育的,并用细致的手工艺者的态度对待工作并获得认可。然而,来自巴黎顶尖艺术学院的学院派们并不喜欢他的作品,因为他们教导自己的学生要遵循规则,用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去表现美,并阻止艺术表达的新形式与技巧。
维恩伯格写到“罗丹是以现实的角度审视人类的身体的,推崇个人的个性及肉体美,这与传统的装饰性、模式化且高度主题化的人体雕塑观念冲突很 大。罗丹并不是一个自发的革命者,相反,他认为人体的美就像一种感情的代入,需要评判和直觉”。维恩伯格还写到:“罗丹的美学观念和现代的大艺术家相似,聚焦于生活中最亲近、最直观、最熟悉也最无人注意的美”。
另一位把自己描述为“依靠直觉”的开拓性艺术家是20世纪的西班牙画家巴伯罗·毕加索。《毕加索的一生及作品》一书向我们展现了毕加索七岁妹妹的 离世是如何引导他创作一系列像贫穷、憔悴这种忧郁主题的作品的。他晚期的作品反映的主题更加欢快,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玫瑰时期”。
毕加索最著名的身份是视觉艺术流派“立体主义”的两位创始人之一。立体主义使用纸作为媒介,把墙纸和报纸的碎片以抽象的方式拼成拼贴画。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剧变阶段,毕加索的作品扩展到了“超现实主义”的范畴。 这种风格表现的意向与战争、恐惧等相关。
推荐书籍(点击书名立即阅读)
World Library(世界图书馆,简称WL)的前身为World eBook Library(WEL)数据库,由World Library Foundation创建。
World Library是现有世界上收录电子图书最多的数据库之一,其收录的资源最早可追溯至11世纪,收录了人类文明史上1,000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作品。
文献资源主要来自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语种以英语为主,资源总量有 2,037,060 多册,涉及语言超过100余种。